5月底,在美國加州阿納海姆舉辦的風電大會上,眾多國內風機制造企業摩肩接踵,積極踴躍的背后,是國內企業欲分食美國風電市場大蛋糕的陣陣沖動。但由于近幾年國內風機制造發展迅猛,美國市場對國產風機質量一直存有疑慮。正因于此,越來越多的國內風機制造商試圖通過介入美國風電場投資來帶動自身風機銷售。但由于美國風電場開發體制完全不同于國內,業內人士建議,介入美國風電場投資不但選準項目,還要趁早。
由于美國風力資源豐富,國內風機制造商始終看好美國風電市場。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在此次風電大會上表示,近些年國內風電機組單位千瓦造價快速下降導致行業平均利潤率降低,而諸如美國等市場整機制造利潤率普遍高于國內,這對華銳風電將是一個廣闊的市場。
但美國對于國內風機制造企業而言,并非是一個容易進入的市場。與國內以五大電為主的風電投資與運營相統一的開發模式不同,美國風電場的投資與運營是分開的。
據美國美復能源董事長陳航介紹,美國風電場開發初期主要由有經驗的投資商來主導,從項目前期的拿地、測風、可研、環評、簽訂購電協議,到后期的銀行貸款、購買風機、引進稅務投資人等工作,都由投資商來完成。
與國內開發商通過運營風電場獲利不同,美國投資商投資風電場的主要目的是將其出售給電力公司獲利,這個過程一般可以獲得4倍左右的增值收益。
這些接手的電力公司包括美國杜克、太平洋燃氣電力公司、Exelon等大型運營商,這些電力巨頭拿到風電場項目后,再轉手交給更加小型的專業運營商去運營,這些小型的運營公司主要靠收取管理費盈利。
一般說來,越早從投資商手中收購未開發完的項目,意味著未來增值的空間越大,但由于沒有簽訂購電協議,過早收購也意味著將承擔一定的風險。
中國企業往往希望在投資商簽訂完購電協議后介入收購,但簽訂購電協議意味著將可以獲得銀行貸款,在此階段那些有實力的大公司必然趨之若鶩,收購成本也將大幅增加。
與此同時,這一階段稅務投資人也將介入風電場開發,為了更高的回報,他們往往傾向于選擇PTC(可再生能源產品稅收抵免,美國鼓勵新能源政策之一,針對2013年前投入使用的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項目,運行發電后每度電可獲得2.2美分的稅收抵免,可一直持續10年時間。)來獲得稅收返還,為了10年間的收益更加穩定,他們更傾向于購買有較長良好運行紀錄的風機,這也給希望在美通過收購風場帶動風機銷售的國內風機企業帶來了挑戰。
除了開發主體不同外,美國風電場的融資方式也與國內大相徑庭。在國內,融資基于開發商而非項目本身。這樣的好處是,即便單個項目盈利困難,只要開發商有資金周轉,項目也不會破產。
但在美國,風電場融資基于項目本身,如果風電場項目經營不善,就面臨破產風險。在這一高壓線下,投資各方必然會對項目初期的微觀選址、測風到中期的財務預算再到后期的并網發電等各方面進行更為精確的把控,其風電場可利用率自然高于國內,更不會出現國內風場安裝了大量風機卻無法并網發電的尷尬局面。同樣,也正是由于項目融資對風機穩定運行的更高要求,導致了美國風電場開發商對于國產風機選擇的標準也更為苛刻。
陶剛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何將國內企業在國內產能布局方面的優勢和服務優勢轉移到國外,適應當地政策環境挑戰,是國內風電業在走出去道路上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鑒于以上幾點,業內人士建議,對于國內風電整機制造商而言,更早地從投資商手中拿到風電場項目,不但可以獲得更高的投資收益,也可以更好地帶動國產風機銷售。除此之外,更早介入風電場項目融資并參與稅務投資人的引進,也可以在項目選擇風機的過程中占盡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