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海洋新興產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受到高度重視。縱觀各省市出臺的各種促進海洋經濟產業發展的意見和規劃,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都是重點之一。先進的設備意味著海洋開發正在逐步從淺水走向深水,足以可見,在未來,有技術含量的海洋裝備產業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
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已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是未來10年海洋工程裝備的發展重點,海上風能、海水淡化等技術裝備前景較好。“十一五”期間,全球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年市場規模約500億—600億美元,中國油氣開發裝備年銷售額約300億人民幣,占世界市場份額7%。我國整體海工裝備制造行業仍處于產業鏈低端,配套能力嚴重不足,核心設備和系統主要依靠進口,未來5-10年是產業發展關鍵期。
根據IEA預測,未來10年,全球海洋油氣產量在全球油氣產量的比例將不斷提高(10年后會下降),同時在油價維持高位的背景下海洋油氣開發的經濟性也得以體現,因此,未來10年,全球對海洋油氣開發裝備的需求將保持增長趨勢。
作為海洋新興產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受到高度重視。縱觀各省市出臺的各種促進海洋經濟產業發展的意見和規劃,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都是重點之一。今年3月工信部發布的《船舶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了我國海洋工程行業發展目標,提出“十二五”期間培育5-6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工裝備總承包商和一批專業化分包商,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以上,國際市場份額超過20%,對應我國海工裝備市場規模將擴大6倍,行業復合增速將達46%。
早在2010年,企業們就在關注海洋裝備的制造,據統計,以國內大型船企為主要力量的中國海工船企,已經占據了全球近16%的市場份額,可以與韓國、新加坡等制造強國一爭高低。但在蓬勃的市場需求下,這一格局并不穩固。就目前來看,國內企業雖然在海洋工程產業鏈的制造環節占有一席之地,但也主要處于制造環節的中低端領域。
先進的設備意味著海洋開發正在逐步從淺水走向深水,足以可見,在未來,有技術含量的海洋裝備產業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而對于企業來說,誰掌握了海洋工程設計技術和設計標準,誰便占據了產業的主導。
有專業人士表示,目前我國企業承攬的主要是技術門檻較低且技術成熟定型的海洋工程產品的建造項目,如自升式鉆井平臺、1500米以內作業水深的半潛式鉆井平臺和淺水工程施工裝備等。另外,我國企業在建造業務領域的參與度還不夠深入,大多數情況下只負責鋼結構的建造和總裝集成這些工作內容屬于建造業務領域中技術含量較低的部分,而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的核心配套產品和零部件基本上都是由歐美企業提供。
然而,不可否認,設計才是海洋工程產業的龍頭,誰掌握海洋工程設計技術和設計標準,誰便占據了海洋裝備產業的主導,把握著產業發展命脈,主導藍色產業的發展。
港口物流自動化產業加快發展
近年來,香港和記黃埔、新加坡港務、丹麥馬士基、荷蘭鐵行渣華等紛紛介入中國港口物流市場,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的港口布點與尋求合作。同時,中遠、中海、海豐、招商局物流等國內領先的物流和航運企業充分發揮本土化優勢,把港口作為發展基地,加快構筑面向全球的物流體系。
在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的港口仍處于大建設、大發展階段。我國將進一步完善港口布局,重點建設集裝箱、煤炭、進口油氣和鐵礦石中轉的運輸系統,擴大港口吞吐能力。我國港口物流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廣闊的市場空間。
我國港口物流從原來“港到港”模式向“門到門”的一體化物流模式轉變,從單一的運輸、倉儲等傳統服務,向涵蓋報關、加工、包裝、庫存管理、配送、信息服務的綜合物流服務延伸,港口物流資源集聚的優勢進一步發揮。
很多臨海省市在制定未來發展規劃時,將地區定位為國內或國際航運中心。福建省就提出,“將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共同打造成各類航運要素集聚、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航運物流中心”;而天津的定位也是“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
事實上,各地在制定相關規劃時也是把港口物流業列為海洋經濟主導產業來發展。《江蘇省“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發展海洋交通運輸和港口物流業。組建集裝箱船公司和大型船隊,推進海運船舶大型化、專業化,至2015年,全省遠洋運輸企業船舶總噸位達750萬載重噸。加快培育現代大型物流企業集團,加強與中海、中遠等大型央企及國際著名物流運輸企業的合資合作,積極發展國際物流和第三方物流。
利用自動化控制技術和網絡技術,是實現現代港口物流配送自動化、信息化的基本措施。可及時掌握和了解配送流程中各設備的運行工況、工藝參數的變化,優化配送流程,保證配送流程穩定、安全的運行,并降低配送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使之長期正常穩定地運行、取得最佳效益。以最佳的路徑,最快的速度,準確地將物料從一個位置輸送到另一個位置,完成物料的時空轉移,以保證港口的高效率運轉。港口物流的發展將為自動化行業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
戰略性布局海工裝備,海洋工程裝備為國家在《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指明要大力發展的五個高端裝備領域之一,1-8月份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產值181億元,同比增長15.7%,行業維持較高景氣度。開拓海洋工程裝備市場是公司不斷優化產品結構的一個戰略性布局,公司進軍海工裝備市場綢繆已久,公司在長山臨江基地已完成了包括港池、海工專業廠房、海工堆場等固定資產投資,新公司成立后能較快投入生產經營。本次投資有利于公司盤活資產、優化產品結構,并且強強聯合有利于公司海工裝備市場的開拓。公司在新設立的公司中占股比例為48.52%,占據主導地位。
南海深海油氣開發新的裝備市場開啟
據統計,全球海洋石油資源量占全球總資源量的34%,海上油氣開發已經成為全球油氣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全球陸上石油探明率已經達到70%以上,而海上石油探明率僅為34%,尚處于勘探早期階段,因此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由于深海油氣勘探仍處于初級階段,未來更多的油氣開發將走向更深的海域。
現階段中國海洋石油主要采自渤海、東海、黃海等海域,南海的油田開發程度很低。然而,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已經在南海海域進行了大規模開發,多次侵犯我國南海主權。此次“海洋石油981”(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我國對南海深海油氣開發的啟動,具有標志性意義。
南海開發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相信相關扶持政策將加速出臺,巨額投資將源源涌入,海工裝備、深水油氣勘探開采等產業將因此率先獲得超出預期的大發展。
海工裝備早已得到政府層面的高度重視。繼被列入“十二五”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后,今年3月工信部正式發布《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至2015年行業年銷售收入要達20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率較“十一五”末提高3個百分點,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國際市場份額達到20%;到2020年行業年銷售收入要達40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率再提高3個百分點,占國際市場份額達到35%以上。規劃同時強調,到2015年國內海洋油氣開發裝備關鍵系統和設備的配套率要達到30%以上,2020年則要超過50%。
海洋工程所新接的每一個訂單金額都十分龐大。自升式平臺的造價一般為1-1.5億美元,第六代半潛式平臺的造價為5-8億美元,鉆井船造價一般在5億美元以上,FPSO的造價在10億美元以上。因此每一個訂單都會對海工企業當年的盈利造成很大的影響。而技術以及系統集成能力是公司能否取得新訂單的決定因素,也是相關公司競爭力的最重要體現。
我國的海工裝備行業仍處于發展初期,全球市場占有率約為5%-7%。隨著行業的發展,以及支持政策的頒布和落實,全球海工裝備制造中心有望向我國轉移,未來幾年,我國海工裝備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將持續提升,預計到2015年全球占有率有望達到20%。
而對于未來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的發展重點,應采用分層次發展的形式來突破深海裝備的關鍵技術,大力發展相對成熟的海洋礦產開發裝備、海洋再生能源和化學能源的裝備,同時要積極培育技術處在儲備期的潮流能和海底金屬開發裝備產業,力爭形成集研發、設計、總裝制造、模塊建造、設備供應、技術服務為主題的產業體系。
我國海工裝備業尚處低端 技術研發需加強
中國目前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5%,市場規模在十二五期間將達800億美元,投資將超過2500億美元。而目前我國海工裝備業仍處于產業鏈的低端:
(1)處于最頂端的歐美企業,壟斷了海工裝備的設計和高端制造環節,他們擁有全球領先地位,創造了海洋石油裝備制造業的"歐美模式"。其中,美國跨國公司占據了全球海洋石油裝備市場的半壁江山,休斯頓是全球海洋工程及海洋石油開采技術的研發中心。
(2)新加坡和韓國處于第二陣營,有"低端制造中的高端制造者"之稱的新加坡企業,承攬了眾多歐美國家石油鉆采平臺制造以及FPSO(FloatingProductionStorageandOffloading,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的改裝訂單;而制造業起家的韓國,則以價格低廉、交貨迅速、質量上乘等優勢在手持訂單數量上居全球領先地位。尤其在2007-2008年,韓國企業承接了全球近一半的海洋工程平臺項目,創立了以大規模廉價制造為特點的"韓國模式"。
(3)我國則處于海洋工程裝備的最底層,主要建造中低端產品,且每年大約有70%以上的海洋工程配套設備需要進口,我國的海工裝備才剛剛起步。
我國海工業除了尚處起步階段,研發、設計、總裝實力較弱外,其最大的弱點也正是源于政府主導的舉國體制。它不是市場自發產生的,政府不是像韓國政府一樣助推產業發展,而是完全的主導和催熟,這使該行業失去了發展的源動力。"歐美模式"重在創新,而中國模式向來是以量取勝,其初衷是為開發海洋石油資源,而不是振興該產業。
總體而言,我國在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制造上仍然存在自主研發創新不夠、高端制造水平不足、核心零部件生產能力欠缺、進軍深水能力較弱等問題。“從最上游的勘探業務上看,我國基本掌握了中低端的技術和裝備,但高端技術和裝備仍有賴于進口。